近年来,全县加大中医药政策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综合实力,夯实全县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为掌握2022年度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政策知识知晓和中医医疗服务满意情况,我县开展了中医药政策知识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客观评估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为今后调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策略提供参考。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组织情况
本次调查结合我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2022年实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由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中医专家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向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医疗机构等各类群体发出调查邀请,以“问卷星”形式在线答卷,问卷调查时间从2023年3月14日至3月31日,收集分析评估2022年度全县中医药政策知识和满意度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政策知识知晓情况
本项调查对象分城乡居民(含患者)、青少年(以学校为主)、中医药人员(以医疗机构为主)三类群体,城乡居民和青少年以中医药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为主,中医药人员以中医药法律政策及专业知识熟悉程度调查为主。共收到有效问卷6240份,其中患者509份(占8.16%),城乡居民4487份(占71.91%),青少年1036份(占16.6%),中医药人员208份(占3.33%)。
1.城乡居民(含患者)知识知晓情况。
问卷从中医药知识获取渠道、中医药服务供给、日常生活常见中医药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获取渠道。一是从社会各个层面获取。问卷调查4487名城乡居民中,获取中医药知识的主要渠道中,70%以上的来自电视、微信公众号、医护人员讲解,居半数以上来自网站、手机APP、宣传展板、宣传标语(含LED),低于50%的渠道是广播、报刊。说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已成为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充分运用新媒体刊载发布中医药知识是今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二是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宣讲获取。问卷调查4487名城乡居民中,参加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在各类场合开展的中医药讲座占75%(经常参加占46.61%,偶尔参加占28.39%);医务人员在为门诊或住院患者提供中医药医疗救治期间,已经把中医药知识融入到医疗服务中;88.89%的患者在治病期间能获得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提示医务人员同患者间的交流能力和中医药知识宣讲质量是医疗机构今后向患者传播中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向。
(图1:中医药知识获取渠道调查结果)
(2)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频率。一是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度,70%以上问卷居民知道县域内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90%以上的问卷居民知道县中医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为患者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及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患者选择中药饮片、中成药及非药物治疗各占三分之一。说明近年来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中医馆建设的可及性得到体现,中药饮片、中成药及非药物治疗三者之间因症施治没有差别。提示注重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今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心。
(图2: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知晓情况)
(3)常见中医药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了中药饮片服用和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数据显示,80%以上问卷居民知道煎药注意事项和服用补药注意事项,提示医务人员开具中药饮片和补药时,应当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患者中医药知识的讲解。90%以上问卷居民知道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后的注意事项,说明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时已把注意事项及时告知了患者。
(图3: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类别知晓情况)
2.青少年知识知晓情况。该项调查主要评估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活动实施后,在校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井研中学、研城中学等试点学校进行。从中医药知识获取信息、中医药服务就医渠道、日常生活中常见中医药知识三个方面了解。参与问卷调查的在校青少年共1036名,其中男生483名(占46.62%),女生553名(占53.38%)。调查结果如下:
(1)获取渠道。问卷显示,在校青少年获取中医药知识主要渠道来自电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宣传展板、宣传标语和LED,说明青少年在校以学校宣传载体为主,校外以电视、手机为主,符合在校青少年学习环境情况。
(图4:青少年中医药知识获取渠道情况)
(2)就医渠道。问卷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知道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可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等)等中医药医疗服务,说明医疗机构加大中医药服务健康教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取得一定成效。
(图5:青少年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知晓情况)
(图6:青少年对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类别知晓情况)
(3)日常生活中医药知识知晓。问卷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知道煎服中药、补药、拔罐等知识,三项知识不知道人员分别占13.9%(煎服中药)、12.45%(补药)、14.48%(拔罐),说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学校通过开设中医健康大讲堂、健康教育课等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收到成效。
(图7:青少年煎服中药知晓情况)
(图8:青少年服用补药知识知晓情况)
(图9:青少年拔罐知识知晓情况)
3.中医药人员政策知识知晓情况。该项调查主要评估中医药人员学习效果和自身专业能力情况。本次参与问卷调查209名,其中男115名(占55.02%)、女94名(占44.98%)。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69名、执业中药师12名、从事中医药服务的护士28名。问卷从政策、知识和合理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图10:问卷调查中医药人员结构情况)
(1)政策知晓情况。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医保政策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知晓调查,209份问卷中90%以上指导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时间及相关内容,说明中医药人员的法治理念较好。80%以上认可中药优质优价以及医疗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专业价值,说明医保政策向中医药服务倾斜,促进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图11:中医药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知晓情况)
(图12: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优质优价政策知晓情况)
(2)中医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中医药特点等专业知识,80%以上知道中医药注重“平”与“和”,要突出“治未病”等。说明中医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能通过临床实践、师承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得到提升。
(图13: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知晓情况)
(3)合理化建议情况。主要调查中医药人员对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合理化建议,90%以上建议要持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建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完善相关人才政策提供参考。
(图14: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建议情况)
(二)满意度评价
本项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783份,按性别分:男性2272名(占39.29%),女性3511名(占60.71%);按属地分:覆盖全县14个镇和1个街道;按问卷人答卷时的状况分:患者473名(门诊患者381名,住院患者92名),占8.18%,非患者5310名(居民4781名、流动人员172名、非本地常住居民357名),占91.81%。
1.中医药服务满足需求情况。问卷回答满足需求5612名(满足需求的4133名,基本满足需求的1479名),占97.04%,不能满足需求171名,占2.96%。数据显示,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运行良好,能满足广大群众县域内就诊需求,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服务。
(图15:对医疗机构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情况)
2.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程度。数据显示,本调查对象如果患病后,将选择并接受中医药服务4249名(占73.47%),不接受中医药服务1534名(占26.53%),说明群众在患病就医中选择中医药服务的依从性较好,但中医药服务对群众防病治病的优势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图16:患者对中医药服务依从性情况)
3.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择医情况。选择县中医医院就医3627名(占64.01%),乡镇卫生院1217名(占21.48%),村卫生室143名(占2.52%),个体诊所496名(占8.75%),县外医疗机构183名(占3.23%)。说明近年来县中医医院加强人才引进、学科发展、社会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和提升,群众可信度增强,发挥了县域中医医疗服务龙头作用,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就诊率提高,进一步巩固了中医药属地服务的可及性。
(图17:患者在中医药服务选择医疗机构占比情况)
4.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便捷程度。问卷回答服务方便4623名(占81.12%),服务一般993名(占17.42%),不方便83名(占1.46%)。显示县域内中医药服务对群众需求较为便捷。
(图18: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便捷性情况)
5.群众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水平的认可情况。问卷回答满意5593名(其中满意4261名、基本满意1332名),占98.22%,不满意101名,占1.77%。数据显示,全县采取上级进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县级中医药服务继续医学教育、县级中医质量控制中心指导等多形式多渠道中医服务能力提升的措施,推进了全县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对县域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可持续加强。
(图19:群众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技术水平满意情况)
6.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态度的满意情况。满意5620名(其中满意4489名,基本满意1131名),占98.63%,不满意78名,占1.37%。提示近年来全县加强行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改善就医环境等方面收效明显,医疗服务质量和态度需要长期坚持,在医患沟通需持续加强。
(图20:群众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态度满意情况)
三、意见建议
(一)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各地要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季节性疾病防治、群众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等需求,及时宣传中医药知识。各镇(街道)、社区(村组)要通过LED、宣传展板等载体,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群众防病治病能力。
(二)加强重点场所中医药文化知识健康教育。医疗机构要紧密结合患者中医药服务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中医药医疗服务知识宣讲,提高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依从性。学校要结合青少年疾病防控和养生保健需求,开展通俗易懂的中医药健康教育。
(三)医疗机构要持续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持续改善中医药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中医药防治活动,持续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