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搭建“线上+线下”合作平台,支撑人才效能发挥。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的合作平台打破高端人才使用的地理约束和时间限制,释放高端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力效能。一是线上打造远程服务平台。在瓦子坝粮油园区建立农业生产实时监测信息系统并集成土壤监测、大气监测、智能识别等物联网技术,系统监测农田面积达1200余亩,为省农科院6名专家打造能够通过远程指导服务农业种植的“云端”平台。二是线下加强阵地建设。建成瓦子坝粮油园区“科技小院”和“专家大院”两大集会议研讨、科学实验、居住生活为一体的服务阵地,聚力打造农业技术服务的“地头科研院”。依托民建村“雷氏民居”建立研学旅行阵地,协同乐山师院组织师生研学旅行活动2期,引导该校200余名师生共同发掘“翰林文化”价值,形成专题研究报告1份,为千佛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智力基础。
二是建立“科研+调研”合作机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发挥高端人才支撑发展的“智囊”作用,千佛镇与合作院校建立“科研+调研”的合作机制,通过打造“学科+产业”的“实验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引领千佛镇产业发展。为此,千佛镇在瓦子坝建立新品种实验基地40亩,支持专家开展20余类不同稻谷品种的对比实验。选优推广5类产量高、米粒饱满、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打造新产品示范基地1200余亩,实现千佛镇农业良种水平和粮食产量的双提升。与此同时,积极邀请省农科院、乐山师院的20余名专家来访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活动,通过走访瓦子坝粮油核心区、雷氏民居、千佛寺等地,为千佛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出30余条涵盖规划布局、景点打造、服务运营等内容的指导建议,推动千佛镇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是实施“联建+联动”合作模式,助力本土人才培养。在深化产业合作的基础上,采取“联建+联动”的合作模式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本土人才,构建起“专家+党员干部+本土人才”的金字塔人才结构。一方面积极开展党建联建,组织乐山师院和机关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期,协调专家和党员干部结对开展调研活动2期,通过组织联动、活动联办、党员联合等方式累计对30余名党员干部实施培训,提升产业发展带头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实现联动,由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牵头,在摸排清楚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土地覆膜、田间管理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对接院校专家,通过平台沟通方式联动解决各类农业生产问题。针对相关疑难杂症,邀请农业专家开设“田间课堂”3期,对200余名农户开展实地指导和培训,切实丰富本地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