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井研县委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天府南门特色文旅体验优选地的决定
(2025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井研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井研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各项部署,紧密结合井研实际,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天府南门特色文旅体验优选地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积极探索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井研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坚持“123”文旅发展思路,锚定“建设天府南门特色文旅体验优选地”1个总目标,擦亮“精致井盐、农民画乡”2张名片,做强“特色赛演、特色美食、特色研学”3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井研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井研特色、彰显人文魅力、融入时代脉搏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井研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7年,全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破局,建成1个AAAA级和1个AAA级旅游景区,实现接待游客人数倍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倍增,旅游总花费力争突破100亿元。到2030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井研文旅吸引力、美誉度显著提升,文旅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突出,天府南门特色文旅体验优选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全力打造“天府南门•活力井研”特色文旅品牌
(一)打造文旅名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融合时尚元素、科技元素、人文元素,着力打造“精致井盐”文旅名片,以千年井盐文化为魂,在盐乐、盐浴、盐创上发力,精准谋划、精心包装、精细培育“盐味”旅游项目,推动井盐文化与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着力擦亮“农民画乡”文化名片,放大“农”字效应,做好“画”字文章,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创产业,实施全媒体全渠道推广计划,推动井研农民画知名度和美誉度双向提升。
(二)推出文旅精品。深入实施“聚焦一个点、做透体验感”文旅精品建设计划,探索设计“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新”特色套餐,精心打造一批微地标、微景点、微民宿。策划推出特色文旅IP,围绕“井研文化”“井研假日”“井研味道”,开展精准营销,打造“大峨眉”旅游圈农文旅消费新场景。聚焦“一城两镇”,推进产城互融、景城一体,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等保护利用,支持千佛镇建设国学文化主题园区,竹园镇建设红色文化经典街区。聚焦“一核两环”,以里仁河为“纽带”,打造“研溪湿地+雷氏民居”文旅体验核心打卡地,推出农耕文化深度体验“双百环线”,建设“历史古迹线”“生态休闲线”“美食公交线”等“一日游”精品线路。聚焦“一河两湖”,做好水文章,高标准打造“十里茫溪”生态景观带,高质量推进红星湖配套提升,高要求谋划新桥水库建设。
(三)拓展合作空间。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大峨眉”旅游圈发展格局,加强与成都、重庆、眉山相关县(市、区)及峨眉山、乐山大佛相关景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实现文旅资源共享、文旅品牌共创、文旅线路共建。
三、培育发展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
(四)大力发展特色赛演产业。引进高水平演艺活动,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鼓励研溪湿地音乐嘉年华、百姓大舞台、闹元宵民俗演艺活动等本土特色演艺活动创新发展、品质发展。以井研作为宇奥格斗时代研溪对决永久赛址为契机,引入承办更多国际国内赛事,常态化举办气排球公开赛、JBA农民篮球联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策划开展垂钓竞技、水上龙舟、乡村马拉松等户外体育项目,通过“赛事引流+文旅消费”模式,打造川南户外运动基地。
(五)大力发展特色美食产业。擦亮特色美食名片,策划推出“井研一桌菜”,推动斗鸡菇、三江酒醉鸡、马踏羊肉汤、王村小龙虾等本地特色美食做大做强。举办“井研味道”美食嘉年华、乡厨争霸赛等活动,定期更新美食地图,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打造上河帮菜和盐帮菜汇聚地。培育美食经营主体,对本地特色餐饮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扩大经营规模,提升菜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加强美食人才培养,支持职业学校开设美食专业,培养一批掌握井研特色美食制作技艺的专业人才。培育孵化一批美食达人、美食推荐官。
(六)大力发展特色研学产业。全面整合井盐文化、国学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耕读文化等资源,借智借力实施全域研学项目,建设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积极争取省级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打造西南研学样板基地。推出“红色研学线”,强化竹园烈士纪念园互动体验,整合熊克武故居、武警训练基地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推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推出“经学文化线”,依托廖平书院、廖平经学堂等,推动经学文化与沫若文化串珠成链,赓续文化根脉。推出“耕读体验线”,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发展粮食生产、柑橘采摘等田园体验型研学旅游。
(七)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立特色文化宣传阐释机制,高质量实施“文脉井研”项目,加强“一状元四宰相九十进士”“文武双星”等资源数字化整合和应用。完善雷氏民居、三江白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雷氏民居本体修缮工程,支持雷氏民居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支持熊克武故居申报创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井研农民画、女子飞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质升级,建设一批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暨非遗集市,探索非遗品牌化发展。加大井研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围绕标志性文化知识产权(IP)推进文创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全链发展,加强文化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百里柑橘环线”和“百里粮油走廊”提档升级,依托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事活动等资源,不断培育城郊休闲、田园民宿、景观农业、特色村落等新场景,打造一批农耕摄影基地及特色主题村庄,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举办特色农文旅活动,加大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着力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开发乡村文旅特色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开发乡村特色文旅商品。
(九)加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积极助力乐山建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引进一批国内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培育一批“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假日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低空经济,培育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常态化举办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等活动,鼓励景区推出积分打卡等优惠促销措施。
四、加快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十)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化“四公一农”建设提升行动,强化城市风貌改善及特色空间营造,构建景城一体、主客共享新空间。加强旅游景区规范化管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加强步行、骑行、公交、景区小交通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住宿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凸显井研文化的主题旅游酒店,发展和规范房车、帐篷、民宿等特色住宿。
(十一)提升文旅服务能力。提升文旅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景区景点、文化体育场馆等的智能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讲解员、志愿者等文旅配套服务。加强文旅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文旅市场质量监管体系,强化文旅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旅诉求“接诉即办”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健全重点领域、场所、设施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组织保障
(十二)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深化国有文旅企业改革,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与国、省、市知名旅游集团合作,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加快引育头部文旅运营企业,在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演艺经纪、网络视听、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中小企业,推动中小文旅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建立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十三)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完善文旅融合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和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合作。生成一批文旅项目,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省、市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重点文旅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完善文旅用地保障机制,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开发乡村民宿等农文旅融合业态。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导游和管理队伍,支持职业学校开设文旅相关专业,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十四)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建立“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协同发展机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健全重点文旅项目推进机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