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
李舜臣(1127-1162)字于思。南宋隆州井研人。4岁读书,8岁能文。年稍长,通古今兴衰成败之迹。枢密使张浚视察江淮,舜臣奉召上书,主张:“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幸武昌”。又提出:“江东六朝,皆赏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鉴”。并写成《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于皇帝。
乾道二(1166)年登进士第。策论说“金人为我世仇,无可和之义。”触及主和派的痛处,调任邛州安仁县主簿,后调成都府教授,时虞允文抚师关上,特征聘舜臣为幕府,改知饶州德兴县事。为政以美风俗、厚人伦、崇教化为先务。人称“蜀先生”。后迁宗正寺主簿。
李舜臣对《易》有深刻研究。著有《易本传》三十三篇,为朱熹推崇。其他著作尚有《群经义》八卷、《尚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易解》二卷、《礼经读》、《四书辨证》、《晋书辨证》、《四朝艺文志》等,均已散失。今存《江东十鉴》一卷收入《杜藕山房丛书》,文三篇收入《宋代蜀文辑存》。